南昌倫佧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的腳步已經遠去,2018年早已悄然來臨。隨著對知識產權認識的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在社會各界已經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倫佧科技帶您一起盤點2017年國家出臺了的知識產權政策:
1、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方案對工作目標進行了具體細化,主要包括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PCT專利申請量達到6萬件;植物新品種申請總量達到2.5萬件;全國作品登記數量達到220萬件;年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達到1800億元;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達到44萬件;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0.7件;“十三五”時期,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額達到100億美元; “十三五”時期,知識產權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80分。
2、商標注冊政策重大利好
首先商標網上申請全面開通,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消息顯示,3月10日起,商標代理機構、國內申請人、在中國有經常居所或營業所的外國人或者外國企業,均可登錄“中國商標網—網上申請”欄目進行商標注冊申請業務的辦理;其次商標注冊費標準降50%,由原來的600元降到了300元;另外商標審查周期將由8個月縮短至6個月。
3、軟件著作權登記免費
2017年3月29日,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發布《關于停征軟件著作權登記繳費有關事項的通告》,自2017年4月1日起停止執收軟件著作權登記費”。這意味著軟件著作權人為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將免費。
4、工商總局叫停各地名牌評選
針對長期以來,馳名商標概念被嚴重“異化”,著名商標、知名商標被當成一種榮譽,由地方政府評選認定的錯誤做法,國家工商總局正式“叫停”。2017年6月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明確指出: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發揮企業作為商標品牌建設的主體作用,使市場和消費者成為品牌價值的最終裁判者,改革政府評選認定的傳統方式。
5、北京廣電局將成立“版權銀行”,IP可以像房子一樣抵押貸款
北京廣電局在未來五年將獲得北京銀行500億授信額度,并將成立“北京版權銀行”;探索版權所有人將自己所擁有的版權作品存入版權銀行,版權銀行在該著作權作品未獲得利潤期間享有該版權的使用權。版權銀行通過版權質押、版權應收賬款及未來收益權質押的組合擔保方式發放貸款,不再需有形資產抵押或者擔保,形成以版權價值為核心的組合擔保方式,創新文化信貸模式。
6、國務院同意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
2017年4月24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品牌日”的批復,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 ;這無疑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即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時刻,中央政府開始進一步強調品牌創建的重要性,也意味著,有關中國品牌建設的任務很可能將被提上新時期的重要議事日程。
7、民法總則首次明確規定知識產權保護客體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于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一)作品;(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商標;(四)地理標志;(五)商業秘密;(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七)植物新品種;(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8、習近平提出要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
2017年7月17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是塑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要加快新興領域和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要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要調動擁有知識產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產權意識,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依法維權。
9、 新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獲通過
2017年11月4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斗床徽敻偁幏ā返男滦薷膬热葜饕婕耙韵聨追矫妫?/span>一是混淆行為,即“傍名牌”,對于擅自使用他人的標識作出了限定;二是商業賄賂,新法對商業賄賂對象作了進一步明確,包括交易相對方的工作人員以及受交易相對方委托的單位和個人;三是虛假宣傳,新法針對互聯網刷單、炒信等方面問題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四是侵犯商業秘密,如果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商業秘密是另一企業的員工或前員工,以及其他單位或個人通過不正當方式獲取的,他再來使用的話,即屬于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五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誤導、欺騙、強迫用戶修改或者卸載他人的合法網絡產品的行為等。
10、允許「科技人才」在高??蒲性核推髽I兼職!
2017年7月1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議提出,允許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兼職,推廣海外人才優惠便利政策。據了解現在事業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到10%,大量技術人員在事業單位中沉淀,限于體制機制而無法完全發揮自身能力,如果可以讓這些科技人才走向高校與企業兼職,每年就可能創造更多社會效益。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謝謝)